然后很幸运地在台风袭台前进入戏院— — 《与梦前行宫﨑骏》应该是我这几年,看到最好的人物纪录片了!观众一定会被剧情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,但光是单纯看一个导演,如何用大量的时间、几乎是奉献了自己的人生来记录这位对世界影响重大的艺术家,就值得对这位导演肃然起敬。

《与梦前行宫﨑骏》
(本文有雷)
这个制作非常困难,据说是宫﨑骏的要求,不能有大阵仗,只能让导演一人带一台摄影机拍他。让导演是在不得不的状况下进行这种贴身的拍摄,也就是,在一开始就得牺牲掉视觉/听觉上的美学— — 可能没有办法好好地做完美构图;大量的歪斜、过曝、噪点,以及晃动的手持镜头;没有办法细致地打光;没有办法请现场制片去外面叫小朋友小声一点— — 像是Home Video,拍自己的爷爷或家人。粗糙、朴实、随机。当一个导演没有这些影音美感的工具时,他可以怎么变出一部好看的电影?我看到本片的答案是,剪接。
本片剪接奇佳。镜头很短、节奏很快,加上时间倒数的短黑卡、不是很细致的声音与画面(有时候会有在看大泉洋二十年前《玩转世界疯很大》综艺节目的错觉) 。重点是,短镜组成的电影,往往撑不了太长时间,这是一种手法,观众会烦腻。可是本片竟然做到了,两个小时不觉得太长,也不觉得「宫﨑骏太多」。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想,电影即使拿掉视觉和听觉的美却依然成立,竟然是因为剪接,这真的很了不起。剪接是电影中与时间游戏的方法。

图/木村拓哉IG
《与梦前行宫﨑骏》情感浓度厚实 像在宫﨑骏的脑袋里观光浮游
我虽然不是吉卜力的粉丝,但身边很多人是,所以跟着几乎也把吉卜力的作品都看了一遍。本片很自由也很大胆地,在各种写实状态下快速insert 插入了吉卜力的电影。有些是场景,如宫﨑骏在住家附近散步时经过的小溪,与《风起》男女主角互诉衷情的地点对剪;有些是人物,如木村拓哉来为《苍鹭与少年》配音出场前,快速插入了两小段魔法师霍尔;有些是情境,如宫﨑骏面对画不出来理想分镜的挫折,便插入《魔女宅急便》的琪琪苦恼地说着自己不会飞了,画家朋友乌露斯拉说,每当她画不出来,就只能一直画一直画— — 这些除了是送给影迷的礼物,像是猜猜乐,但更多是导演/剪接师的联想、延伸、意在言外、诠释、致敬。这些联想都不复杂、不迂回、不隐讳,所以可以在短镜的节奏下快速抓到观众的理解。这种主要形式上的直白,其实就像是宫﨑骏的电影,小孩都看得懂。但最简单的叙事,却可以蕴藏最深刻的情感。
《与梦前行宫﨑骏》的情感浓度够厚实,除了有前一辈那种昭和时代的怀旧温润、有与幼稚园小孩祖孙辈隔代的相处与交流、有时间酝酿情谊的推移和累积,你甚至还可以感受到拿摄影机的人、和被摄者之间也有一股情感,那是一种如同友伴般可以平等对话、可以一起散步的空间,连结起镜头前与镜头后。我在戏院里,觉得那股情感很饱满、很大,甚至含括了每个观众个人与吉卜力电影的情感连结:你可能会记得,你在看《天空之城》的时候才几岁、看《龙猫》时在想什么;也可能还记得,第一次看《神隐少女》时身边发生了什么事。对很多观众来说,不管是不是影迷,总是可能有几部吉卜力电影陪你长大。
有时,那些快速的动画插入,更像是一个个梦境的切片,然后应对着片中可能偶尔忘记事情的、年迈的宫﨑骏,每日需要午睡的宫﨑骏,时常与天空或物件说话、仿佛不在此世的宫﨑骏,这个手法不但不突兀,有些时候也像是宫﨑骏脑中的闪回。而且导演/剪接并不忌讳重复(镜头重复出现对电影工作者来说简直像是个禁忌!这颗用过了!),尤其散落各处不断出现的高畑勋。我们像是在宫﨑骏的脑袋里观光浮游。
对的,剪接再绚丽还是形式,好电影还有更核心的:表演和剧本。本片的最佳演员当然是宫﨑骏,他的诚挚、真实,他与友人之间的感人情谊,再加上艺术家的独特艺术世界,当然好看。但更重要(或更难的),是让演员可以安心呈现一切的拍摄。这是纪录片导演的特质和能力,可能是亲和力、可能是讨人喜欢的能力、可能是放松与温暖,让被摄者在镜头前可以自在,不必防卫,可以用日常的样貌呈现。
第一个镜头,就是全裸的宫﨑骏,泡在浴池里,放松着老朽的皮肤,像是对人说又像对自己说,这温泉有多棒。
这颗镜头前没有任何酝酿,猝不及防,电影院椅子都还没坐热,就给观众送上全裸的宫﨑骏。好猛。我笑了。对纪录片来说这件事有多难?有哪个艺术家愿意让摄影机拍他洗澡?不说艺术家好了,你呢?你愿意让人拍你全裸泡汤吗?就算是《化城再来人》中老僧入定、视身体为外在之物的周梦蝶,当时剧组也跟他磨合了大半年。那种脆弱的、赤裸的、毫无防备,却又轻松自然的状态,真的很难。我相信本片导演用非常非常长的时间(或诚意)去换取这个信任。

《苍鹭与少年》
再来讲剧本。
纪录片的剧本,很大一部份是倒着来。先拍、再看看我有什么素材、想想我要怎么做、再看看要添加什么。这中间,导演要算计的同时,也得不算计,顺应天时,更多时候要自我放松,因为当自己焦虑或急切地想拍到什么,被摄者像是吐出蛇信的蛇,完完全全会感受得到的。导演与被摄者这中间的一来一往,是非常有机的。我相信导演积攒了大量生活素材,有什么就去拍(当然没什么或许也要去工作室赖着,蹲点,瞎聊,等待事情发生。很多东西感觉这样赖出来的)。我没有看《宫﨑骏:十载同行》,但我想有很多在那个节目中讲过的东西,这里便没有重复。这部是电影,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完整世界,虽然是《苍鹭与少年》的幕后纪实,但这个结构的选择有很多重的联想:倒数、死亡、总结,真正意义上的回忆录与自传。用《苍鹭与少年》来做宫﨑骏纪录片的结构,等于导演用艺术家自己拍的自传电影,来拍他的自传纪录片。
死亡意象与氛围充盈,却不悲情;情感深重,却又算很节制,因为感情已然很深,所以不需要用其他技法渲染太多。片子中的黑卡不断倒数计时,最后一天是《苍鹭与少年》电影上映,但那其实不是终点。剪接将七年浓缩在两个小时内,说少不少,但说多也不多,因为宫﨑骏的日常很简单,很规律。大事件看得出有设计有安排(如上映票房告知的两头分开拍摄、如大家一起看奥斯卡颁奖典礼),但基本上,七年来可能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画画、散步、喝咖啡、抽烟、吃饭、聊天、画画。其实,真的没在干嘛!但要做出好看的电影,这有多难,这真的很难!
所以得透过精读素材,从这些生活的片段中、看似没事的日常中,去链取可用的字句,去为那可能无意识或不经意的话语制造意义。怎么做,还是剪接。他人的话与宫﨑骏的对剪、吉卜力电影与宫﨑骏对剪,那些物件、那些掉落的铅笔、那些小纸条小心思。然后像刺绣裁衣,再把这些看似点状的小段落补缀起来,连成一只袖子、一个领子。你看不出来的一块布,原来构成那个衣角— — 看这部电影时就有这样的感觉。这是一件很质料很朴实,但很丰富繁复的手工衣。
影片最后,则换腆出大肚的铃木敏夫全裸泡汤。宫﨑骏的苍鹭。这部纪录片的英文片名就叫做,宫﨑骏和苍鹭。而片尾的宫﨑骏则自己对镜剃去招牌白须,俨然回到少年。我们在看同一个人吗?虚实参佐,界线混沌相杂,他偶尔握着异世界的门把、偶尔放开。生死、魔法、灵异、幻想,与现实共处而安好。最后一颗镜头,那张空无一人的木椅。人去了哪里?
无所谓。即使这世界不够完好,我也选择归来。微风徐来,阳光摇曳,岁月静美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476560997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